
在黃仁勳宣告台灣和輝達共創AI黃金年代,以及AMD、高通、英特爾CEO群集COMPUTEX時,台灣迎來高光時刻。但前Google台灣區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為何說,台灣要小心AI泡沫化危機?
2024年初夏,「台灣之光」有了一個新名字:AI。
當輝達(NVIDIA)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,在台大體育館演講,秀出台灣107家伙伴地圖的那一刻,現場千餘人轟動了,直播螢幕前無數觀眾也感動了,皆因台灣和輝達共創的AI黃金時代而與有榮焉。
「台灣所有的電子業又活起來一次,」前Google台灣區董事總經理、Appier獨立董事簡立峰指出。其實「台灣的命還不錯」,前有電腦產業把台灣拉進世界舞台,後有iPhone手機「一顆蘋果救台灣」,等到手機比較賣不動時,沒想到AI來了,輝達攜手台灣的半導體及伺服器大廠等掀起AI產業革命,「我笑說,這次就是黃仁勳一個人救台灣了。」
正在為遠見.天下事業群「領導影響力學院」備課的簡立峰,發現AI恐有泡沫化的風險,正計畫開一門課,教授台灣企業領袖如何發展AI產業的利基,並避開威脅,這可能是他20年來,首度為一門課講述六個小時之久。
就台灣電子業而言,迎接AI浪潮的動作屬於「被動式創新」,因為企圖心旺盛的輝達,信心滿滿想成為AI時代的「Wintel」,台灣電子業是其中要角。
Wintel是微軟Windows加上Intel的CPU,所組成的個人電腦,一個軟一個硬稱霸世界。AI時代的「軟」是OpenAI或Google,「硬」就是輝達,只是輝達不想光做硬體,而是軟硬皆要通吃,台灣正是最佳合作伙伴。
「這也是為何黃仁勳從拉攏台商,變成拉抬台商,現在是拉抬台灣,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戰略方法,」簡立峰說。
生命週期成熟之後將泡沫化
曾經管過Google全球搜尋的簡立峰,最近頻頻在公開場合提出「新G7」一詞,當下排名全球市值前十大的公司中,有七家與AI相關,亞馬遜、蘋果(Apple)、輝達、Google、微軟、Meta,台積電剛好是七家中的第七,但對台灣來說,未必全是好事。
若以淘金熱的故事來比喻,輝達可形容為「新G7」中設計鏟子的人,台積電是製造鏟子的人,另外五家是買鏟子來用的人。「用鏟子的會愈來愈多,而製造鏟子的只有一個高峰期,」簡立峰判斷,任何產品的生命週期,最終都將邁入成熟期。
再根據《華爾街日報》報導,矽谷創投公司紅杉資本(Sequoia)曾估算,相關行業在2023年花費500億美元購買輝達晶片,以訓練AI,卻僅帶來30億美元的收入。
「這是論證我們置身AI泡沫時,經常被引用的數據,」《華爾街日報》技術專欄作家米姆斯(Christopher Mims)寫道,500億與30億,兩者相差之大令人咋舌,但真正關係到行業長期健康發展,是AI的運行成本太高。
而且部分AI新創公司的估值非常高,甚至比獨角獸公司IPO後還要高,「一定會泡沫化。」
另一個風險,是AI或將形塑新一輪的數位霸權。AI固然正在顛覆全球的產業,但簡立峰認為,「我們高估了今天,低估了明天。」人類以為AI影響百工百業,其實還沒有,它迄今影響的,仍是那些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公司。其他企業由於沒有從AI賺到錢,也無法投資太多,只有那些全球最有競爭力的領先公司「養得起AI」,一旦下一階段新的應用崛起,「那些公司」也許就將贏者全拿。
AI機器人或將是解方
延遲AI泡沫破裂,簡立峰認為有兩個方法:一是納入AI的3C裝置,如AI PC、AI手機等,可由消費者埋單;二是企業AI,亦即為所有企業軟體加上AI,企業會願意付錢。
「但AI PC、AI手機可能是假議題,」這位前中研院資訊所研究員眼尖發現,號稱史上最厲害的2024年台北電腦展,所有做晶片的CEO都來了,而所有的軟體大廠、網路A咖幾乎都沒現身。
像是微軟在COMPUTEX發布Copilot+PC筆電,多了一個「Copilot」按鍵,但是現場卻不見任何微軟全球級別的高層大駕光臨。
未來真正能讓台灣能在泡沫中挺立的,將是邊緣運算AI(Edge AI)及機器人。前者的應用,是將人工智慧演算法和模型,直接部署在邊緣運算的設備上,包括感測器、工業電腦等。
簡立峰指出,AI會需要各種硬體,台灣過去製造資通訊硬體的經驗非常完備,而輝達只是做晶片,所以台廠與輝達之間的合作空間變得很大:「輝達需要台灣,台灣也需要輝達。」
而機器人可戳破AI泡沫,好比黃仁勳演講的最後一個環節,請了一排人形機器人上台,它們來自人形機器人的當紅炸子雞Figure、波士頓動力、傅立葉智能、宇樹科技等,正是AI教父口中高呼的「讓AI從虛擬空間向實體世界進發」。
為什麼黃仁勳要在演講中安排此一橋段?簡立峰認為,因為ChatGPT沒有商模,儘管能生成程式和內容很厲害,但付錢的人不多。一旦ChatGPT安裝在機器人上,好處便是能讓AI變現。
「新台灣之光」正奔赴前方,卻仍需看穿迷霧,謹慎抉擇,以持續擦亮這塊招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