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年,美中貿易、科技高度競爭,出現「新全球化」現象。在此趨勢下,台灣該如何抓住機會、應對挑戰?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把35年產業變遷觀察,濃縮為三小時精華課程。
遠見・天下文化事業群成立的「領導影響力學院」,於2023年12月9日第二期典範課程中,特邀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,以「新全球化的企業經營思惟」為題分享,帶領現場40位學員深入了解該如何理解產業趨勢,進而超前布局。
1989年,年僅29歲的童子賢,就參與華碩創業,並在短短幾年內研發出全球最熱門的主機板產品,而後在47歲創立和碩,經營績效卓著,四年內就讓和碩被評選為「台灣最強50大集團」。
過去三年,即便疫情嚴峻,和碩仍然繳出亮眼成績單,在其中兩年創下歷史營收新高。但他的成就不僅如此,時常關心藝文、公益和社會議題的他,也獲遠見・天下文化事業群在2018年頒贈第三屆「君子企業家獎」榮耀。
「一個大型的艦隊,會有幾十艘,甚至幾百艘的艦艇,所有的艦艇都必須要航向同一方向。」童子賢認為,在現今國際局勢變局中,雖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國際政治經濟學專家,但只要關注趨勢,就有能力應變,並掌控地緣政治對產業的影響。
本次多達200頁的上課簡報,全由童子賢親自製作,並融入他對歷史、政治、經濟變遷的獨到觀察。全程專注聆聽的遠見・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盛讚,童子賢對於當前新全球化的剖析,格局恢宏、旁徵博引,並具有歷史縱深。
以下是童子賢此次課程內容精華:
全球化已死?「新全球化」正在成型
全球化的濫觴,要溯源至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,從貿易、資金、移民都出現跨國流動,為時代翻開新頁。
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定義,全球化有四大面向,分別是:知識的傳播、貿易與國際往來、資本與投資流動、人口的流動。
然而,2022年底,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出席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安機典禮時,卻語出驚人表示「全球化已死!」
在我看來,完完全全的全球化,在歷史上沒有持續發生過。而且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,可以一再看到全球化遭到各種形式的阻撓。
1973年,石油輸出國家組織(OPEC)禁運石油,導致美國、歐洲、日本嚴重通膨,GDP大幅滑落。
2022年,馬來西亞曾經管制雞肉出口至新加坡,印度也曾經限制小麥出口。
2023年,美國管制AI晶片和精密製程半導體設備出口。
如今,不少人對美中貿易戰、科技戰引發的「新全球化」憂心忡忡,但若翻開歷史,可發現戰爭間接促進火藥、造紙、印刷術、科學知識流通,而貿易禁運也曾意外促進法國干邑白蘭地、蘇格蘭威士忌工藝更細膩、口感更美味。
換言之,美中兩強爭霸,可說撕裂原本的全球化,使國際間相互禁止輸出科技、貿易封鎖,都可能形塑「新全球化」的國際新常態。
AI、電動車機會挑戰兼具,半導體成新戰略物資
但與此同時,新科技與新力量也持續產生。
像是印度和東南亞、墨西哥崛起,分食全球原有製造業大餅,使全球「再平衡」,預計可吸納從中國流出產能的四到五成。
同時,在循環經濟日益抬頭下,電動車也受到注目。我認為,電動車是富有環境概念和社會理想的產品,可防止全球暖化,預計在2035年產值上看四兆美元,並取代原先產值兩兆美元的傳統燃油車產業。
因此,歐盟要求各國在2025年以前,主要幹道每隔60公里安裝充電裝置,到2050年將建置1630萬座充電樁,供大眾與運輸產業使用。
美國華盛頓州、加州也宣布分別自2030、2035年禁售燃油車。電動車的普及,將使汽車自1886年以來,面臨最大轉型。

童子賢認為,特斯拉等電動車大廠在疫情期間,股價一年內漲了七倍之多,顯見其在未來有重要角色。陳之俊攝
不過,新機會問世的同時,也伴隨著新挑戰。AI就是其中之一。它雖是新興產業,驅動新經濟,卻也引發新競爭,無人機、衛星通信、AI晶片成為各國兵家必爭的敏感科技。
而半導體也勢必成為新戰略物資,重要性不亞於石油,技術與產量,必然成為國際勢力兵家必爭之地。對台灣而言,既是美麗,也是哀愁。
此外,循環經濟在百家爭鳴下,不只充滿機會,也有不少挑戰。未來電動車逐漸取代傳統燃油車下,用電需求將大幅增加,但如果發電來源仍是煤、天然氣,電動車就會是排碳的代罪羔羊。
再加上前面提過的印度、東南亞、墨西哥崛起,十分仰賴傳統石化燃料驅動經濟。這告訴我們,淨零碳排恐怕是一條艱難的道路,光是種樹、培育森林,還無法有效降低排碳。
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對氣候變遷只能悲觀以對。每一個人和企業都必須把ESG落實到各個層面,而台灣也可以透過發展新能源,帶動新經濟。例如,追求小型、安全、社區化的核能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,目前技術已相當成熟,只要把關安全係數、做好安全控管就有條件普及。台灣若妥善發展,未來帶來的產值將超過半導體。
相較之下,碳捕捉仍是昂貴且低效的綠色技術。簡單講,就是一美元的碳排出去,卻要花五美元把它捕捉回來。就像是把水潑到地上,變成水蒸氣以後,再用除濕機把空氣中的水蒸氣再捕捉回去,成本實在太高,還不如把水對準排水口排進去,使其不要散布在空氣中。
地緣政治衝擊企業營運,領導者頭腦要清醒
另一個挑戰則是,地緣政治下各國相互結盟,成為各式各樣的「新興社團」。打個比喻來說,這些社團都是政治性社團,包括CPTPP(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)、RCEP(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)等。
台灣到目前為止,最頭痛的問題是,必須在加入不同社團間做選擇,卻又面臨到申請資格遭到質疑的問題。
但台灣很幸運的是,雖然沒加入CPTPP和RCEP,但所擅長的科技領域,很早以前就透過WTO(世界貿易組織)架構下的ITA(資訊科技協定)、ITAII(擴大資訊科技協定)得到免關稅優惠,使台灣就算自由貿易協定簽得比韓國少、加入貿易社團數量也不如韓國,在貿易上並未形成巨大障礙。
但身為在台灣經商的領導者,仍必須時刻注意貿易、地緣政治板塊位移所帶來的典範轉移。
張忠謀曾說過在世局混沌不明時,企業唯一且最重要的生存之道,就是領導者要隨時保持頭腦清醒。
這句話,很呼應民初軍事理論家蔣百里的名言:「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,相離者弱,相反者亡。」可見英雄所見略同。
過去幾年,從美中科技戰、貿易脫鉤都顯示中國崛起下的不甘雌伏,以及中國社會在富裕後所浮現的種種挑戰。而俄烏戰爭、以巴戰爭帶來的動盪,更使原本已不寧靜的世局再添波瀾。
疫情期間,全球經濟飽受蹂躪,但台灣卻依然維持成長。台灣進出口占GDP約120%,比韓國70%、日本27%、中國大陸39%都高出許多。由此可看出,台灣經濟結構高度仰賴國際貿易,科技產品與零組件更占出口56%。我認為,繁榮的國際貿易,十分仰賴安定和平的國際環境。
台灣雖然國土不大,但可以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,也可以活得很精采。在世局多變下,我們依然守住經濟成長,而且尊重人權、司法獨立。同時,我們也將儒家文化發揚光大,建立自由民主樂土,成為世界的標竿和燈塔。
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,也只有在台灣才能茁壯如今日。若把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帶到美國,不只成本變高,而且美國工程師也無法如台灣工程師全心投入先進製程,種種因素造成美國雖然仍是半導體生產第一大國,卻在先進晶圓發展的條件遠不如從台北到新竹所累積的實力。
加州開放、多元,充滿各種可能性
2022年,台灣上市櫃半導體公司產值超過1700億美元,和整個米蘭時尚產業的產值約略相當。台灣是不是只能發展半導體?顯然不是。
米蘭有百年文化底蘊做為時尚產業基礎,產業鏈緊密程度跟半導體也很像。除米蘭模式外,我認為加州模式也值得台灣參考。
加州本來還有汽車製造產業,但隨著特斯拉搬到美國德州、墨西哥,現在加州產業的命脈主要是新創、影視、生物科技、高科技產業和農業。
如果加州是個國家,它的產值高居全球第五大國。這給台灣的啟發是,除了高科技、製造業外,我們也可以發展其他產業,像是生物、醫學、商業、平台經濟、時尚、觀光、演唱會經濟等。
這些產業能在加州成功,背後原因是加州不只有豐富族群融合,還有多元文化,使每個加州人骨子裡都有冒險、實驗的因子。
從來自澳洲的妮可.基曼(Nicole Kidman)、休.傑克曼(Hugh Jackman)、凱特.布蘭琪(Cate Blanchett),到來自奧地利的阿諾.史瓦辛格(Arnold Schwarzenegger),以致於近年以神力女超人角色走紅的蓋兒.加朵(Gal Gadot)、扮演奇異博士的班奈狄克.康柏拜區(Benedict Cumberbatch),都在這種氛圍下,從加州好萊塢展露頭角。
加州人普遍認為,正因這些外國人才赴好萊塢發展,才造就影視產業盛況、財富與就業機會。
台灣過去在科技製造已經有很成功的發展模式。在新全球化的挑戰與機會下,我們未必要靠半導體,才能再創下一個榮景。加州模式所代表的開放、多元,值得台灣借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