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領導影響力學院 領導影響力學院
領導影響力學院
主題專文 主題專文

時局動盪,如何不被取代? 李聖珉:掌握解決複雜問題能力,未來20年不失業

遠見黃菁慧攝
遠見黃菁慧攝

全球局勢動盪、AI技術快速演進,許多白領工作者開始焦慮:未來的自己,會不會被取代?曾任麥肯錫顧問、被譽為「台灣最會教問題解決的人」的李聖珉認為:AI目前最難取代的,是人際互動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。

而這兩項能力,不只攸關個人職場競爭力,也與企業競爭力密切相關。

「讓企業更有韌性,從人才培育開始」

李聖珉擁有超過30年的企業實戰經驗,曾擔任遠傳、廣達、IBM、麥肯錫等企業的策略長、財務長與執行長。他熟悉跨產業的轉型挑戰,也深知,企業想要真正因應未來變局,人才是關鍵。

他在台大開設的《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CTPS》課程是一門爆紅課程,48個名額曾吸引超過1700人搶修,錄取率不到10%。這門課從一開始的冷門,到成為台大最搶手課程之一,背後是李聖珉多年不斷調整內容,將自身吸收演練多年的解決問題能力,轉換成最能有效幫助學生掌握「思考問題、拆解問題、創意發想,收斂篩選,並且論證說服決策者,落地實現」的理論與實務兼顧的課程。


「與其埋怨學校,不如企業親自培養人才」

近期,李聖珉接受領導影響力學院副執行長梁曉華《對話領導力》專訪,引述《權力與進步》的觀點,詮釋AI時代下,職場菁英要如何自我鍛鍊;也解釋為何批判性思考是AI時代的必學課。

李聖珉強調,在AI時代,企業若不培養員工,而讓員工留在原職,卻無法適應變化,才是災難。因此企業不能光靠挖角解決人才荒,也不應抱怨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合適,而應積極投資人才培訓,才能在未來競爭立於不敗。

即便培訓人才需要時間、金錢,但李聖珉認為,長遠來看,培養內部人才的投資是非常值得的。「因為員工還會工作許多年,所有的培訓,只要是方向正確而且有效,投資報酬率,都是10倍、20倍、30倍」,李聖珉強調。而且透過培訓,提升原本就對組織文化、人際網路有深刻理解員工的技能,可以立即發揮效能。比外部招聘有特殊能力,但人生地不熟的新人,更爲理想。

隨著AI技術不斷演進,不少企業已用它來取代部分工作,但AI目前仍無法取代人類的與人際環境互動的能力,因此在未來工作上,愈需要人際互動以解決複雜問題的工作,愈是人類的領域。

解決問題需要的重要思考能力之一,是推論(inference),也就是從掌握的資訊與經驗中,歸納整理出正確適當結論的能力。AI最大弱點是,無法人際領域的資訊,包括職場環境,產業,企業,組織,個人的的各種有形與無形資訊,也包括人際之間的同理心,情緒等等。缺少這些資訊,讓AI只能做出泛泛結論。而在解決複雜問題過程中,需要不斷與環境互動,譬如討論,對焦,說服,這些「斷點」,讓AI不可能解決實務上的複雜問題。


動盪中找轉型機會,更需AI辦不到的四大能力

如今地緣政治升溫、全球局勢不穩、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之下,許多企業都思考轉型,更需要培養員工,擁有以下AI做不到的四大關鍵能力。

一、界定問題的能力:李聖珉解釋,領導者、員工必須辨識、定義問題,特別是界定複雜問題,如此才能引領企業在轉型的混沌中,往正確方向前進。

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: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從界定問題之後,再去發想解決方案、收斂方案至可行計畫,再到兼顧不同利害關係人需求都包括在內。

三、溝通與論證的能力:李聖珉指出,企業在做決策時,不能只是單純推動「最佳方案」,而要透過論證,確保這個方案「夠好」,並能被有效執行。而溝通、論證彼此相輔相成,「真正的溝通是建立在扎實論證基礎上,而非僅是話術或包裝能力。」

而是通與論證,是一體的兩面,「你溝通聽起來沒道理,是論證的問題,」李聖珉分析。而論證的能力,就是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一部分,也是台灣教育比較欠缺的一環。

四、團隊共創的能力:李聖珉觀察,企業轉型涉及多方合作,並非單打獨鬥就能完成的工作,因而團隊協作變得至關重要。但在台灣,員工往往更重視個人成就,團隊合作意識必須在企業培訓中加強。


掌握互動共創、解決複雜問題能力,才能贏戰AI時代

「未來的世界,不屬於宅男、宅女。」李聖珉引述《權力與進步》,強調科技發展最終仍由人來決定,未來的世界不會由AI主宰,而是由人來決定如何利用AI創造價值,AI擅長處理資訊,但無法取代人際互動,因而團隊共創能力在AI時代極為重要。

AI可以取代資訊處理,但無法取代與人互動、團隊合作、批判性思考的能力。這些正是職場未來最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。「只要掌握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,未來2030年保證不會失業!」李聖珉總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