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商業世界正被快速進化的科技力量深刻改寫,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帶來「永久性變革」的時代,企業必須更快應對挑戰。過去某些重視結構與流程的管理模式,已經跟不上這個高速變動的環境,許多組織急需打破既有框架。
問題是,即使領導者都知道變革勢在必行,但「知道」和「做到」之間仍存在顯著落差。
在這個講求速度與變革的數位時代,領導力究竟該如何重新定義?最新研究從「追隨者」角度出發,重新檢視領導力的本質,發現在科技主導的世界裡,回歸人本,反而成了成功關鍵。
員工心聲大調查:全球一致的四大領導期待
談到領導力,我們往往聚焦於領導者本身,卻忽略了追隨者的聲音。但領導力是否能帶來實質且正向的影響,其實更取決於能否贏得追隨者的信任與支持。沒有追隨者,再強的領導者也發揮不了真正影響力。
蓋洛普最新全球研究調查了追隨者對領導者的期望,發現全球追隨者的四大核心需求具備幾個共通點:
「希望」(Hope)是最強烈的需求。追隨者需要對未來感到樂觀,期待領導者提供明確方向。在描述正面影響力領導者的特質中,超過半數(56%)認為領導者有能力給予希望很重要 ,這也延伸到傳遞啟發和願景等特質,讓追隨者對未來有所期待、幫助員工面對挑戰。
「信任」(Trust)則排名第二,佔所有特質的 33%。追隨者期待領導者展現誠實、尊重和正直,建立團隊之間人際關係的基石,有助團隊更有效合作達成目標。
「同理心」(Compassion)佔 7%,追隨者會期待感受到領導者的關懷與傾聽;「穩定性」(Stability)則佔 4%。在外在環境充滿不確定時,追隨者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感。
值得注意的是,年輕世代(18-29歲)比年長者相對更重視領導者的「希望」這個特質。而且在組織層面上,追隨者對高層領導者的希望需求(64%)明顯高於基層或中層領導者(經理 59%、同事 58%)。這表示層級越高的領導者,越需要展現願景與啟發人心的能力。
投資員工福祉,就是投資企業績效
滿足追隨者的以上核心需求或期待,不只是道德要求,其實和員工的工作表現、生產力息息相關。研究發現,當領導者無法展現或提供「希望」時,員工出現工作倦怠、甚至職場壓力的比例較高。相反地,當「希望」需求獲得滿足,追隨者展現高度工作投入的比例顯著提升,職場負面情緒則明顯下降。
更進一步來看,當「希望」與「信任」、「同理心」或「穩定性」等特質都結合時,追隨者的工作投入度會再提高,有能力全面滿足追隨者多重需求的領導者,更能對員工的職場體驗、工作績效產生正面影響。
企業不應只聚焦或被框在個人如何為組織創造利益這個單一視角,也要關注組織如何讓員工在工作中獲得成長與滿足。這種對人才的重視,正是數位時代領導力回歸人本的核心。
成功領導者的核心能力地圖:3 項必修功課
面對快速變動的數位環境,建議領導者需要了解三件事:
首先是了解追隨者的需求,畢竟沒有追隨者就沒有領導者。最優秀的領導者在做決策時,經常會將追隨者的需求納入考量,有意識地去了解並努力滿足這些需求,是維繫領導關係的基礎。
其次是了解自己,發展並投資於與生俱來的天賦。成功領導者專注發揮強項,而非彌補弱點,並將天賦磨練成長期優勢,培養出獨特的領導方式。
最後是了解角色要求,成功領導者對特定領導角色的要求及期望應有深入理解,這包括追隨者的需求,也涵蓋組織目標、股東價值、團隊發展等全面性的期望。
一項針對超過 550 個工作角色和 360 個獨特工作能力的獨立研究指出,領導者經常透過七種行為來推動組織目標並提升績效:建立關係與連結、發展人才與賦能、透過願景啟發他人、清晰溝通並保持開放的傾聽態度、引領變革並讓工作內容和新願景一致、批判性思考及解決問題、建立問責制。
不難看出,這些行為與上述追隨者的需求高度重疊。啟發他人和引領變革等於體現「希望」需求;建立關係和清晰溝通是「信任」的基石;發展和鼓勵員工展現「同理心」;批判性思考和建立問責制與「穩定性」密切相關。
從理論到實踐:人本領導的商業價值
在變化迅速、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,成功企業領導者需要超越傳統策略與執行思維。最新研究明確指出,領導力核心在於回歸人本,深入理解並滿足追隨者需求:希望、信任、同理心與穩定性。
這不是抽象的管理概念,而是推動組織成長與績效的實戰策略。領導者必須深入認識自我、清楚掌握角色職責,並將這些理解與追隨者的真實需求相結合。如此一來,才能在數位變革的浪潮中打造具足夠韌性的組織,為員工的職涯發展創造實質價值。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,能夠實踐人本領導的企業領袖,將擁有更卓越的組織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優勢。
參考來源:McKinsey & Company 1、McKinsey & Company 2、Gallup、Deloitte Insigh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