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領導影響力學院
主題專文 主題專文

數發部發布「AI 產業人才認定指引」:鏈結培訓、認證能量打造生態系

取自Pexels
取自Pexels

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深入產業,業界爭搶 AI 人才,市面上各種 AI 課程百花齊放,但企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「AI 人才」?又該如何設定 AI 課程期待值?為媒合企業及人才供需,數發部正式發布「AI 產業人才認定指引」,連結多方培訓、認證機構以及媒合平台,要讓參與者「講同一種語言」,帶動整體成長。

助力經濟部四年培育 20 萬 AI 人才的目標,數位發展部在「World AI Vision Exhibition」(AI WAVE)展會首日,正式發佈醞釀已久的「AI 產業人才認定指引」。數發部次長林宜敬解釋,策略是提供需求端、培訓方、認證方等參與者明確指引,建立一個產業生態系,助力 AI 人才發展。

發布儀式現場,包括資策會、經濟部 iPAS 等認證單位,巨匠、聯成等民間培訓機構,以及 104 與 1111 人力銀行等單位到場響應。初步機制協力夥伴有 14 個認證項目、23 組課程,以及 2 大媒合平台。

數發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黃雅萍在發布儀式上表示,AI 科技迭代快速,許多企業不確定自己該招募什麼樣的 AI 人才,而就業者也不清楚各方產業的人才需求。「拉近企業與人才之間的距離,讓大家有一個共識。」是發布 AI 人才認定指引的初衷。

這份指引共 22 頁,除了對 AI 人才提出明確定義,將 AI 產業人才分為研究、開發、應用三大類。研究人才的職責為創新與基礎研究,如研發新演算法及模型;開發人才將技術轉化為可執行的應用及系統,如優化模型、開發應用程式;應用人才則使用AI創造實際價值,如使用 AI 工具提升生產力。

在能力認證方面,也區分出三大類別:

1. 素養類認證:旨在建立AI基本認知與倫理概念,如經濟部在 2025 年甫啟動的「AI 應用規劃師」初級、台灣人工智慧學校(AIA)的素養級認證。

2. 工具類認證:應能熟悉並應用 AI 工具完成任務,如 Google Cloud 機器學習證照、AWS Certified AI Practitioner。

3. 專案類認證:具備獨立完成AI專案的實戰能力,如 IBM AI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、Databricks Certified Machine Learning Professional 等。

黃雅萍向《遠見》解釋,這份指引旨在提出一項框架,建立各種認證之間的對應標準,讓大家可以用同一種語言溝通。至於各垂直產業所對應需求的培訓、證照等,期待各產業自行形塑,數發部目前沒有發布相關指引的計畫。

第一階段指引僅列出國內 AI 產業能力的相關認證,輝達等國際大廠提供的課程與認證與國內認證如何對應,會是下一步溝通的目標。

黃雅萍也提及,目前先聚焦在產業應用、公務人員培訓。但另一條研擬的發展,是與教育部討論整體 AI 人才職涯發展,縮小學用落差,也可望降低學生對未來就業發展的焦慮。

確定生態系定位,助力各機構分工合作

耕耘 AI 人才培育、認證已久的台灣人工智慧學校(AIA)執行長陳伶志則對《遠見》表示,台灣提供 AI 培訓的供應者相當多,但方向較為發散,門檻較低的部分競爭尤其激烈。如今數發部發布指引,就像「攤開光譜」,讓大家看見哪些類別的供給較少,「對培訓的單位來說,看到哪邊有市場,他就會去做。」

陳伶志肯定,數發部帶頭、把大家找齊來「打群架」,「我們比較知道自己扮演什麼角色,也可以彼此協調、互補,最後可以做得更有效率。」

陳伶志補充,比起高階研發型人才,致力於協助台灣產業升級的 AIA 更著重於培養 AI 應用人才。目前各行各業都在談 AI,但大家心中所想的AI時常是不一樣的東西,這出於 AI 素養沒有普及、拉齊到同一水平。

他坦言,若企業內部想引入 AI,但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,計畫就很可能會失敗,「一旦失敗以後,以後這個單位要 AI 轉型就會很困難。因此這一塊是要趕快去補齊的。」

陳伶志看好這次發布的指引有助於培植 AI 素養,而隨著 AI 技術演變,這樣的素養基底也會隨之墊高,「所以我們一直強調,要打好這個基底。隨著 AI 技術發展,這樣的地板慢慢變高,整體國力也就跟著往上去了。」

AI人力需求轉向應用,跨領域人才有更多機會

104 人力銀行人資長鍾文雄在座談上分享,根據 104 近期統計,2025 年第二季 AI 相關工作機會達 12.1 萬個,比去年同期成長 9.1%。其中一般製造業與批發/零售/傳直銷業,成長最為顯著,顯示 AI 人才需求已由研發進入應用階段。

104 也觀察到,在 12.1 萬個 AI 工作機會中,有 60.3% 並不要求本科系背景,更確立現在能用 AI 解決實務問題的跨領域人才有機會找到 AI 領域的工作。鍾文雄認為,台灣企業對 AI 應用人才的需求啟動,「數發部發布人才指引,剛好在對的時間點。」

1111 人力銀行策略長劉政宏亦補充,除了大企業高調招聘,台灣中小企業較無品牌優勢、薪資也較無競爭力,在徵才與留才上都面臨挑戰,推動 AI 也因此常感困難,時常需要倚靠企業內訓提升 AI 能力。這樣的人才指引有助於引導員工理解自己在產業領域的價值,以及企業設定職缺的參考。

數發部表示,未來這份「AI 產業人才認定指引」將作為公務人員AI培訓的參考,預計每半年進行一次修正與檢討,以求在快速變化的 AI 浪潮中,保持彈性及適用性。

本文轉載自《遠見》官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