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成為人生設計教練之前,紀俊麟醫師有十年的急診經歷。他曾是署立桃園醫院的急診部主任,穿梭在生命最緊急的時刻,日復一日地面對生死。「那段時間對我來說不只是工作,更像是另一種生命教育。」他說。
有一幕畫面,直到今天他仍難以遺忘。那是一位三歲的小女孩,因為車禍送進急診。當時他已經是經驗豐富的醫師,但最終,仍沒能把孩子救回來。「我知道我們已經盡力了,但那種自責和遺憾,十幾年過去,還是會浮現。」
這樣的時刻在急診室裡並不少見。紀俊麟說,每一場搶救都讓他對生命有更多反思,也開始反問自己:當我努力幫助別人活下去,我自己的人生,是否有在好好經營?
從醫學到設計思考:讓人生問題,也能被好好「設計」
2016年,紀俊麟暫時放下台灣的工作,赴美進修,進入史丹佛大學。在著名的設計學院(d. school)裡,他遇見了三位人生的導師,其中一位引領他進入人生設計教育的,就是 Bill Burnett教授、也是《設計你的人生》(Designing Your Life)課程的創辦人。
Burnett 教授將設計思考的流程應用在人生規劃上,幫助人們以同理、發想與原型測試的方式,不再追求「正確答案」,而是設計出屬於自己的「可能人生」。他們相信:人生沒有唯一解,但可以透過設計,讓選擇變得更有方向與彈性。
對紀俊麟來說,這不只是知識上的啟發,更打開他與自我對話的新視野。「你再怎麼優秀,也讀過台大、史丹佛,最後還是得回頭面對自己。」他說,「那門課讓我開始學會正視自己過去沒處理的創傷,也想把這個方法帶回台灣,幫助更多人。」
於是,回到台灣後,他創辦了「沐懷顧問」與「人生設計學院」,從醫師轉為引導者,開設超過百場人生設計工作坊,並一對一協助將近40位來自不同產業的高階主管——其中包括傳產、科技、金融,甚至是CEO和教授等。
「很多人以為位高權重的人就沒有煩惱,但其實他們常常更難求助、更害怕承認自己卡關。」
疫情來襲,反而讓他更靠近內在的自己
2020年,疫情來了,許多原本面對外部世界的人,被迫轉向內心。紀俊麟也是。
「那段時間我停下許多行程,反而有機會面對自己過去沒有處理的傷。」他提到,自己從小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,父親缺席的童年,讓他一直對未來有種不安感,也不習慣向他人求助。
在疫情封閉的日子裡,他一邊透過人生設計的工具協助企業內部進行轉型,一邊也持續整理自己的內在,「我常說,我是一邊療癒別人,一邊療癒自己的人。」
有一次,他在諮詢中對一位創業者說:「我覺得你現在需要處理的,不是創業計畫的SOP,而是你跟父親的關係。」對方一開始震驚,但回去反思後,逐漸意識到問題的根源確實在於長期未解的家庭壓力。
紀俊麟笑說:「人生設計不像醫療開刀那樣,按部就班有標準流程,它更像是陪伴、對話與共同探索。」
設計思考的核心:用「同理」開始每一場對話
他所推動的人生設計,不是套公式找答案,而是透過設計思考的方法,幫助人從混亂與多重選項中,看見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。這套流程,來自史丹佛的「設計思考五步驟」:同理、定義問題、發想、原型、測試。
「最重要的是第一步:同理。」他說,「很多人來找我,不是立刻想聽解法,而是希望有人願意聽、願意理解他正在經歷什麼。」
設計思考的價值,不是告訴你「正確答案」,而是協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「下一步」。
從陪伴他人到轉化自己
紀俊麟形容自己是一個「感性的人」,雖然是醫師出身,但總是對人的故事特別有感。他說自己從不把醫病關係當作上下階層的教導,「我從來不覺得我是比個案優秀的人,我只是剛好比他早一點遇見問題。」
他的工作坊不談大道理,也不要求學員立刻改變人生,而是透過工具與對話,慢慢梳理每個人的當下狀態。
走到中年,紀俊麟心中的「好人生」是什麼?
今年48歲的紀俊麟,回顧這幾年的歷程,說不上大風大浪,但他說,改變人生的,往往不是某一個爆點,而是一場又一場內在對話的累積。
「以前,我很重視表現、成績、輸贏。但現在,我更在意自己是不是活得接近內心的價值——例如愛、自由、信任、意義、接納。」
在典範八期,用設計思考收斂三天學習能量
今年9月中旬,他將參與「遠見.領導影響力學院」的典範八期課程,在第三天下午擔任壓軸講師。他的任務是,用設計思考的架構,幫助學員消化前兩天盛治仁老師與汪志謙老師所帶來的大量刺激,並轉化為能帶回組織、落地執行的行動計畫。
他說:「我希望學員在離開課程前,不只是頭腦收穫滿滿,也能帶走一份屬於自己的內在整合與未來方向。」